8月28日我們在台中舉辦DPP女青思沙龍, 好伴這個氣氛溫暖的老房子裡,聚集了滿滿的聽眾,多數聽眾是對好伴這樣的空間與事業感到有興趣而來,而其實我們自己工作人員也是帶著滿滿的好奇,想聽聽這個在台中舊城區發展的故事。
當天大家都對於好伴的二位年輕女生,溫柔甚至有點害羞的外表下,蘊含的強大的執行力感到佩服;她們的故事充分說明,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標,充分的評估、積極的執行,是讓自己理念成功的重要精隨。
幾乎大家都被"讓企業友善社會"這樣的用語所吸引和感動,但是,一個與生命、土地還有成員都友善的企業,不是一個理所當然的態度嗎? 台灣過去長期執迷的"大企業",歌頌著過長的工時、缺席的家庭參與和對於健康與生活方式的不友善,也是對於土地和生活價值的剝削,已經讓我們都付出慘痛的無可彌補的代價! 好伴與台中舊城區的其他據點,有許多年輕人慢慢的在重新建立起一個友善的、有故事的、有歷史的城市生活網絡,讓因著追逐虛華的土地遊戲、七期豪宅而荒敗的台中中區,重新被看見與重新生長回來。
嘉緣和珮綺說著好伴前身的舊律師樓如何由破敗重新成為現在的溫暖又有動力的空間,說著舊城區的慢慢有人回來重新建立生活的故事。我被那個第三代木匠回到舊城的故事感動了,淚水盈在眼眶。城市,是人與人的生活所建立而成的網絡,城市的美好,來自那個網絡所形成的日日生活,而建立的一樁一樁故事。這些故事不是現今政府所謂的"文創",將不是源自土地的、沒有故事脈絡的所謂"文化"給硬加上去;也不只是隨著人潮去排隊吃冰打卡,統計每天多少人潮來就做結的。
我們的聽眾提問非常精采,其中一位問到了嘉緣和珮綺在進行社會企業的性別觀察。她們發現女性一般較擅長的溝通與溫柔折衝,讓許多事情都比較容易順利進行;而且她們發現過去在做這類社會企業或是土地生活友善的團體,女性居多;不像男性常會有"自己當英雄"的那種單打獨鬥、成敗都是自己的工作模式;女性在這類工作的習慣上,多是團體合作,沒有追求成就某單一英雄的打算,而是姊妹攜手完成目標的行事風格。
DPP女青思沙龍的這個系列活動,一方面希望創造一個女青年可以互相認識、討論想法的平台,另外也希望讓不同於長期男性主導思維的生命、生活的可能,能夠被更多女性看見、鼓勵;這些女人生活的面向、思維、職業模式,是建立更多元友善,從台灣土地長出來、生根茁壯的台灣點滴價值。
我們在台中,思沙龍第三發ing!!!